工作不知不覺也快滿三年了,從當初的滿腔熱血、堅持到如今的逆來順受也不知道度過了多少衝突與矛盾 (其實算是慢慢接受普遍的大環境)。
在最早的時候,其實對產品沒太大的概念,認為只要SPEC出來,把東西呈現好,就完成了。假設,我們是只要產出就好,那確實是也完成了。但通常,這種想法的結果就是,看著自己的傑作,被人家打了很多洞,最後可能這座房子只剩下柱子,搖搖欲墜,使用者卻不知道。(只差沒有地震來,不然早就......)
經歷過第一個外包的產品後,漸漸發現,客戶常常在SPEC出來的時候,並不曉得自己做了甚麼(好事),選擇了甚麼(欠缺思考的路),等到事情發生了,才會想要拜託工程師來修補。這種時候只有兩種做法,一種是找塊板子亂補,讓客戶以為洞不見了 (但其實還在,反正沒有保固的話可以偷懶),重建另一道牆舊有的就打掉 (浪費了很多時間在製作會打掉的東西結果超出Deadline)。
在這種狀況下,設計者不得不開始思考,如何減低這種狀況的發生?於是在第二個產品,我們就選擇了在SPEC前多想一點,多替使用者做一點。在系統搭建之前,要先丟個模型給使用者玩,引導使用者明確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,到底我們的設計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。這樣確實能解決不少問題,至少不會做太多重工。
是不是這樣就夠了?對於系統可能夠,但對於產品,還是不夠。
經過第二個產品後,我們才發現,就算再怎麼完美的系統,做出來,也沒人會買單。為什麼呢?其實並不是產品不好,而是產品太好了。怎麼說太好了?當一個產品適合所有人的時候,它就等於不適合所有人。在產品的定位上,如果不能明確訂定出一個族群對象,是無法讓使用者滿足的。(因為大家都覺得很好......但不是必需的) 不是說不能展現世界大同的大愛,讓全球的人類共同感覺自己被滿足,而是不該在一開始就以這個為目標,還是需要循序漸進的。
因此,我們又開發了第三個產品,這時我們的族群定位的清楚,規格也都擬定好。等產品出來,免費給人家使用都沒人用?為什麼呢?重點在於宣傳、經營。一個產品不經營,不是只有沒人知道這個產品這麼簡單,使用者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耐心,如果不專注經營,這個產品只會慢慢地被遺忘。
很好,所以我們有了共識,要經營了第四個產品,在行銷上,確實有努力的宣傳 (雖然不是自己宣傳的),在經營上,確實有認真地不斷改進、解決問題、聆聽使用者需求。但是,當一切都很好的時候,竟然又出現了第二個產品的問題──目標族群 (這個問題最容易出現在小公司)。一個好的產品,不能在初期就想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,應該好好思考自己的定位,針對最核心的問題做修整,而非一味的在推產品的時候,把所有「類似」需求的客戶,通通接下來。
有時候,看到這些現象,確實會讓人進步、引以為鑑,但同時也讓設計者、工程師心寒......軟體界要產出產品,真的很需要一定的堅持,而這份堅持,不能只有工程師有啊......我真心認為行銷人員也應該要有。很多時候,並不是客戶提出來的意見一定要照著客戶的角度去解決,而是我們幫他們一起想出最佳的解決方法,讓雙方都能創造最佳的產品價值。
如果在工作上遇到相同情況的開發者朋友們,希望大家仍能保持熱情常在啊.....一起為台灣的軟體業加油,共勉之。
在最早的時候,其實對產品沒太大的概念,認為只要SPEC出來,把東西呈現好,就完成了。假設,我們是只要產出就好,那確實是也完成了。但通常,這種想法的結果就是,看著自己的傑作,被人家打了很多洞,最後可能這座房子只剩下柱子,搖搖欲墜,使用者卻不知道。(只差沒有地震來,不然早就......)
經歷過第一個外包的產品後,漸漸發現,客戶常常在SPEC出來的時候,並不曉得自己做了甚麼(好事),選擇了甚麼(欠缺思考的路),等到事情發生了,才會想要拜託工程師來修補。這種時候只有兩種做法,一種是找塊板子亂補,讓客戶以為洞不見了 (但其實還在,反正沒有保固的話可以偷懶),重建另一道牆舊有的就打掉 (浪費了很多時間在製作會打掉的東西結果超出Deadline)。
在這種狀況下,設計者不得不開始思考,如何減低這種狀況的發生?於是在第二個產品,我們就選擇了在SPEC前多想一點,多替使用者做一點。在系統搭建之前,要先丟個模型給使用者玩,引導使用者明確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,到底我們的設計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。這樣確實能解決不少問題,至少不會做太多重工。
經過第二個產品後,我們才發現,就算再怎麼完美的系統,做出來,也沒人會買單。為什麼呢?其實並不是產品不好,而是產品太好了。怎麼說太好了?當一個產品適合所有人的時候,它就等於不適合所有人。在產品的定位上,如果不能明確訂定出一個族群對象,是無法讓使用者滿足的。(因為大家都覺得很好......但不是必需的) 不是說不能展現世界大同的大愛,讓全球的人類共同感覺自己被滿足,而是不該在一開始就以這個為目標,還是需要循序漸進的。
因此,我們又開發了第三個產品,這時我們的族群定位的清楚,規格也都擬定好。等產品出來,免費給人家使用都沒人用?為什麼呢?重點在於宣傳、經營。一個產品不經營,不是只有沒人知道這個產品這麼簡單,使用者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耐心,如果不專注經營,這個產品只會慢慢地被遺忘。
很好,所以我們有了共識,要經營了第四個產品,在行銷上,確實有努力的宣傳 (雖然不是自己宣傳的),在經營上,確實有認真地不斷改進、解決問題、聆聽使用者需求。但是,當一切都很好的時候,竟然又出現了第二個產品的問題──目標族群 (這個問題最容易出現在小公司)。一個好的產品,不能在初期就想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,應該好好思考自己的定位,針對最核心的問題做修整,而非一味的在推產品的時候,把所有「類似」需求的客戶,通通接下來。
有時候,看到這些現象,確實會讓人進步、引以為鑑,但同時也讓設計者、工程師心寒......軟體界要產出產品,真的很需要一定的堅持,而這份堅持,不能只有工程師有啊......我真心認為行銷人員也應該要有。很多時候,並不是客戶提出來的意見一定要照著客戶的角度去解決,而是我們幫他們一起想出最佳的解決方法,讓雙方都能創造最佳的產品價值。
如果在工作上遇到相同情況的開發者朋友們,希望大家仍能保持熱情常在啊.....一起為台灣的軟體業加油,共勉之。
留言
張貼留言